慈云寺钟楼民间传说,寺庙为什么要修建钟鼓楼

seoxx 2 2025-01-10

慈云寺钟楼民间传说

慈云寺的钟楼承载着一段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这口铁钟原是寺中报时的圣物,源自印度的颇梨钟,我国自北周时期开始大规模制作。相传,很久以前,马莲河川道里住着一对才貌双全的姐妹,她们的歌声如钟声般悦耳,但因官兵的贪婪而被迫跳河,化身为铜钟和铁钟。铁钟漂流至庆阳,被知州发现,钟楼因此建造。知州面临搬运巨钟的难题,一位白发长者以“土壅”之法帮助其登楼,寓意智慧与创新。

这个传说虽非史实,但蕴含着庆阳人民对铁钟的深厚情感。历经金元明清直至新中国,这口钟在800多年的岁月中,每日在特定时辰里,以悠扬的钟声鼓舞着庆阳人,见证了历史变迁。从学堂的钟声到党校的集会,再到科技时代的退位,铁钟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今,它安静地守护着后辈,成为文化传承的见证,也成为外来者了解庆阳历史的钥匙。

扩展资料

慈云寺钟楼位于甘肃省庆城县西南角。修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占地面积235平方米。楼亭歇山顶,木质结构,高5.5米。内部有一口周可三人合抱,径逾2米,重达4,000公斤的大铁钟。该钟铸造于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至今已800岁。钟上刻有古印度悉昙文字和汉字数千,是庆阳历史沿革的佐证,也是研究古代中印语言文字和金代冶炼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钟楼现被列为甘肃省级文物。

钟的古代乐器

钟是一种古代打击乐器,盛行于青铜时代。这与当时乐律学、声学及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是分不开的。由于青铜钟质料坚实且耐腐蚀,至今虽已历经两三千年,仍能给我们留下古代真实的音响。

慈云寺钟楼民间传说,寺庙为什么要修建钟鼓楼

在古代,钟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王公贵族在各种仪典、宴飨以及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钟乐。钟是佛教的“犍椎”之一,最初作为集众之用,所以也称为“信鼓”。在印度尚未有钟之前,主要使用木制的犍椎来集众。

钟也被用作报时之器。本来只有“梵钟”和“半钟”两种;“梵钟”就是所谓的“大钟”,又称为“钓(吊)钟”、“撞钟”、“洪钟”、“鲸钟”等等。“半钟”的体积仅为“梵钟”的一半,所以称为“半钟”。

钟的体积大小有其标准。古代大型“梵钟”,如在《广弘明集》中记载:京师西明寺之“钟”高一丈五尺,径九尺二寸,重达二万二千贯(约合三.七五公斤)。普通的“梵钟”高度约四.五尺,径约二尺左右。

慈云寺钟楼民间传说,寺庙为什么要修建钟鼓楼

“梵钟”多用青铜铸造,而“半钟”多用真铸造。“真”是一种铜属的矿物;冶炼后视之如金,赤而不黑。近现代也出现过铁制的钟。

“梵钟”悬挂于钟楼顶层,“半钟”则吊于佛堂后门檐下。寺院中设有专司“晓钟、昏钟、斋钟、定钟”的执事僧,即“钟头”,按时敲击。

慈云寺钟楼民间传说,寺庙为什么要修建钟鼓楼

古往今来,中国各代皆有不断铸造钟的传统。“钟”对于修道,有着极大的功德。根据《敕修清规法器章》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晨钟则破长夜警醒,暮钟则觉昏蔽。”经典中也有寓意:“洪钟震响觉群生,声遍十方无量土。”以此可见,钟声对众生的影响与重要性。

寺庙为什么要修建钟鼓楼

寺庙里的钟楼俗称钟撞堂、钟堂、钟台、钓钟堂,是寺庙中悬挂梵钟的堂宇。古时钟楼通常与鼓楼分居伽蓝的两翼。钟楼除用于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外,更是辅助寺众修行的重要工具。寺院早晚叩钟108响,寓意众生能脱离一百零八种烦恼,而钟声能令三恶道众生暂时息苦,故寺院僧众不吝慈悲,早晚叩钟。叩钟时唱念叩钟偈,以祈愿受苦众生在听闻钟声后,能够烦恼减轻、智慧增长、菩提生发。

寺院内东建钟楼西建鼓楼,是为了对应唐代的钟鼓制。“晨钟暮鼓”不仅是指早晚的声音,更涉及钟楼与鼓楼的空间方位。钟在早上用来振作精神,与东配卦为震木,象征觉醒、生长与壮大。在寺院布局中,钟一般在东,鼓在西,以形成和谐的风水格局。

上一篇:文胖:联盟榜首大战是常规赛最佳广告,拒绝篮球的人都不喜欢看!
下一篇:C罗闪耀全场!1进球+关键传球获评最佳表现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