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虎评价沈周的话,徐小虎:不少无名氏作品是值得收藏的精品
徐小虎:不少无名氏作品是值得收藏的精品
徐小虎是一位美术史学者,专注于中国古代书画的鉴定研究。
近日,徐小虎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年近82岁的她犹如一位童言无忌的孩子。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研究时,她提出的见解让人震惊,称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内的传世50多幅吴镇画作,真实作品仅为三幅半;而夏圭的《溪山清远图》或许出自明代不知名画家之手;怀素的《自叙帖》则肯定不是唐人之作;郭熙的《早春图》中有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笔墨来自不同的明代时期。
尽管徐小虎天真无邪,但她也有严谨认真的一面。她对被认定为经典的书画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比对分析,尽管遭到行业内的冷落和无视,依然坚持不懈。她认为,作品的作者身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品的美感及其提升我们内在境界的能力。许多优秀作品都是以“无名氏”或假借“大师”之名创作的,正视这个事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书画发展的真实面貌。
作品真伪问题仅代表受访人观点。
董源的代表性画作,真的没有一幅吗?
广州日报:您的研究方法主要从时代风貌和个人风貌入手判断作品真伪吗?
徐小虎:是的,了解三国时期的书法风格,可以帮助辨识诸葛亮的作品。尽管大师的作品通常表现得更为杰出,但整体结构不会有太大差异。因此,从历史背景和记录中逐步找出可能真实的作品。
仔细的比对会发现很多古画并不可靠。例如,董源的作品,我认为教科书中列出的他的代表作没有一幅是真的。北宋时期记录的董源画作特点是近看毫无细节,而退后才显现出夕阳和船只的轮廓。但现在我们看到的董源名下的画作却非常清晰,并且彼此相似度低,我认为这些作品并非同一人之作。
广州日报:一些人对于您的方法提出疑问,比如您是否考虑过“例外”情况?艺术不是科学,难免有例外吗?
徐小虎:我有考虑到这一点。例如,有一幅沈周的真迹《不米不黄山水图》,就是他喝醉后创作的,虽然画风怪异,但仍保持了他的个性和时代风格。
广州日报:您曾提到绘画的视角问题,认为中国画山水的视角逐渐变低,您是否认为真正优秀的艺术家会超越时代?
徐小虎:这是我作的一个假设,目前还没有人质疑我的这一理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艺术家确实很难超脱于时代,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其文化和风尚的影响。
知名大藏家的收藏章也可能是假的
广州日报:很多鉴定方式会提到题跋、著录等,您似乎不太依赖这些?
徐小虎:确实如此。虽然我们可以检测纸和墨的年代,但这些方法不足以成为判断作品真伪的充分依据,作品本身的质量很重要。
广州日报:那著录和大藏家的收藏章可靠性如何?
徐小虎:收藏章也是可能伪造的。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吴镇《墨竹谱》上有项元汴的章,但那是假的。许多所谓的元朝绘画上也有杨维桢的题跋,实际上是不同人所写,目的是为了投其所好,刺激市场需求。
以“名”收藏的传统导致无名氏只能“造假”
广州日报:您提到中国古代书画赝品众多,但其中一些作品其实非常优秀。您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收藏观?
徐小虎:对,很多无名氏作品因为没有名号而造假,但其实这些高水平的“伪作”也具有收藏价值。例如,夏珪的《溪山清远图》,我认为这并不是南宋时期的作品,其实是明代某个无名氏的画作。由于它是以夏珪之名传世,才使其被广为人知。
广州日报:中国人似乎不喜欢收藏“无名氏”作品,这是为什么?
徐小虎:中国的收藏文化一直以“名”为重,而非作品本身的美感。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比如王羲之曾在朋友家看到假冒他名字的作品,这种情况历史上屡见不鲜。
广州日报:那些造假画送给皇帝的人,难道不忌惮“欺君之罪”?
徐小虎:送给皇帝的赝品实在是太常见了,其中有些作品甚至画得相当糟糕。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