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关系的新篇章:合作与挑战并存
3
2024-11-13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故事,它描绘了中国与大洋洲之间源远流长的联系。首先,让我们探寻第一章,'渊源久远的中澳关系',它讲述了早期人类交流的篇章。
在远古至魏亚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大洋洲的关系虽尚不明确,但历史的长河中已埋下了最初的互动痕迹。那时,中国人对大洋洲的认知和交流虽不详尽,但足以展现出跨海联系的萌芽。
接下来,进入唐宋以前的章节,这段历史中,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逐渐深化,尽管具体细节鲜为人知,但可以想象,早期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为后来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鸦片战争至1949年间中澳交往与中澳关系',则揭示了更为深入的历史变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视野开始拓宽,对澳洲的了解逐渐增多,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对外界认知的拓展,也预示着中澳关系的微妙转变。
清政府在澳洲设立领事馆,这一举措标志着正式的外交关系建立,早期的中澳交流日益频繁,两国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一阶段的历史,不仅记录了中澳关系的深化,也反映了历史大背景下的国际变迁。
孙中山先生从未到过澳洲,但从1905年成立同盟会后,孙中山就与澳洲粤籍侨胞有着广泛联络,他曾派特使出访澳洲,传播他的革命思想。同各国的华侨一样,澳大利亚的香山华侨在本世纪初热情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与具有悠久移民历史的东南亚国家不同,澳大利亚的华侨社会形成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1850年前,在澳大利亚历史中,很少有关中山人的记载。1850年,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洲和新南威尔士州发现了金矿,掀起了淘金热,吸引了不少香山人前往。至1901年,澳洲华侨已达29627人。在维多利亚州以广东四邑人居多。据老华侨郑嘉乐先生说,他在大金山巴拉勒的华人坟场中,曾见过几个中山人的墓碑。可见也有中山人在里面,但只是少数而已。但在新南威尔士州,香山人却占40% 。香山移民主要分布在悉尼和布里斯班。
1869年,继维多利亚及新南威尔士之后,昆士兰又发现金矿,华人闻讯,即赶到那里谋生。
1873-1880年,在昆士兰北部肯斯埠附近的伯玛金区(PALMAR GOLDFIFLD)有华人超过10000人,全盛期的1877年达17000人,而当年昆士兰地区共有华人25000人,平均每7名居民中,就有1名华人。在肯斯埠的华人中,以中山人的人数最多,小部分是四邑人,有一个时期,中山人占全部华人的83.3%,四邑人占10.7%。而中山人中,又以隆都人占大多数。因此,隆都话在肯埠是很流行的。在1900年前后,该区唐人街的两旁,有四分之三的商店由中山人开设,而四邑人开的只占四分之一。约在1890年,中山人已在区内建立了香山会馆和一座香山庙。
初期,澳大利亚由于劳力缺乏,欢迎华人入境,但不久即因种族歧视、经济竞争、文化背景差异等原因,先后制订排华政策,澳大利亚各州从1855年开始规定运载中国移民的船只,每载重10吨限载1人。否则,一经发现,入境者与船主都要受罚。入境者要交10磅以上的人头税,还要交居留税、保护税等。从1881年起,维多利亚及新南威尔士州规定轮船载重增至每100吨限载1人,入境人头税为10磅。昆士兰这50吨限载1人,人头税为30磅。1888年,大洋洲第二次州际会议规定载重500吨限载1人,人头税各州不等,并禁止华侨自由迁徒。1901年,澳大利亚还规定申请入境移民要先通过写欧洲文字(1905年改为指定文字)50个字以上的考试才能入境。与此同时,各州还制定各种经济法规,禁止华侨从事某些职业,限制华侨开办工厂等,使各种排华事件不断发生,不断升级。如1857年7月4日,在维多利亚的巴克兰金矿场发生的排华暴乱中,2000多名华人遭抢劫,75顶帐篷,30家商店和许多财物被焚烧,3名华人被打死,伤数十人,华人财产损失达5万英镑。至1901年澳洲排华风气达到最盛,1901年9月,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了以南非“纳塔尔法案”为蓝本的《移民限制条例》,以“语言测试”为名,行歧视有色人种入澳之实,基本杜绝了华人入澳的可能。华人在澳洲的处境极为艰难,自身难保,华人人数不断下降,1901年澳洲总人口即有37万,华人(包括第二代)仅3万余人,所占比例很少。这一切致使澳洲华人相对世界其他地区华人势力较弱,19世纪80年代,整个澳大利亚笼罩在一片种族歧视的氛围中,华侨在惊恐不安中度日如年。
澳洲华侨不断向清廷呼吁,要求出面交涉,保护华侨正当权益。清廷有时也提抗议,但澳洲政府根本不把腐败无能的清廷放在眼内,照样迫害华侨,这使越来越多的华侨看清了清朝政府的本质,希望推翻这个封建王朝,另建富强的共和国,使祖国成为华侨的有力靠山。因此,当孙中山先生号召推翻封建帝制而建共和国时,华侨群起响应,热情支持。
但是,由于主张君主立宪制的康有为、梁启超很早就重视在澳洲华侨中开展工作,争取华侨的支持,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虽然由于澳洲政府的阻拦,康有为未能到达澳洲,但他曾写信给澳大利亚的华侨领袖,敦促他们成立保皇会,1900年悉尼成立的保皇会,会员就有249人。1900年11月至1901年5月,梁启超访问澳大利亚,居留半载,在他的鼓动下,全澳成立了10个保皇会。1898年6月29日,悉尼发行了《东华新报》,后来成为保皇会的喉舌,这使不少华侨思想一度受到了迷惑。
随着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促使了澳洲华侨的觉醒,他们建立各种社团,创办报纸,捐资捐物,用多种形式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
《澳大利亚华人史(1888-1995)》为澳大利亚读者撰写,它略去了当地居民熟知的基本知识,但对对中国读者理解《澳大利亚华人史(1888-1995)》至关重要。15世纪开始,欧洲探险家不断探索澳大利亚这块南太平洋的未开发大陆。1788年,英国在东海岸的今新南威尔士地建立了罪犯流放地,随后开始移民。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黄金,吸引大量世界各地淘金者,包括中国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潮。1901年,六个殖民地成立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结束了英国殖民地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移民潮开始,大量欧洲人涌入,澳洲政府对华人实施了更严格的限制。20世纪70年代,澳洲推行多元文化政策,情况有所改善。
澳大利亚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划分始于1901年联邦政府成立,当时有六个州和一个行政区。六个州分别是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昆士兰、南澳、西澳和塔斯马尼亚。北领地作为一个行政区,首府为达尔文。堪培拉是首都区。
《澳大利亚华人史(1888-1995)》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有特定的历史含义。殖民地特指英国殖民地澳大利亚,在联邦成立前,各州为独立的英国殖民地。入籍指的是移民放弃原国籍,归化为澳大利亚公民。在书中,“欧洲人”专指居住在澳大利亚的欧洲移民。人头税是历史上各殖民州政府为了推行“白澳”政策,对华人入境课以的重税。英语听写测试是各殖民州政府为了限制非白人入境而设置的刁难性的英语语言考试。
综上所述,《澳大利亚华人史(1888-1995)》全面展示了澳大利亚华人历史的多方面,包括移民潮、行政区域划分和重要概念。对读者而言,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和关键概念,对于深入理解澳大利亚华人史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中国古代曾经有船队到达过澳洲。
有一本书叫《岛夷志》,这本书的作者叫汪大渊,他是元代一位航海爱好者,而且不是政府官方的人,而是民间的一个爱好者,而《岛夷志》这本书记载的就是汪大渊的航海见闻。汪大渊一生总共两次乘坐大船航海冒险:
第一次用了5年时间:公元1330年,汪大渊的少年时期,曾经到达海南岛、占城、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缅甸、印度、波斯、埃及、地中海、从地中海返航,沿着非洲大陆到达了非洲几乎最南端莫桑比克海峡、然后横穿印度洋、到达了印度、苏门答腊岛、澳大利亚,然后返回中华的泉州。
第二次:第二次基本上与第一次航线相仿。
当时在《岛夷志》中记载,当时中国的商人认为,今天的澳大利亚叫“绝岛”,那时地球的最末点,也就是说,没有更往南的地方了。
当时汪大渊到达的是澳大利亚北边的地方,在今天叫“达尔文港”,当时,《岛夷志》中记载中记载的名字叫“麻那里”!
并且书中有两章详细记载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只不过在文化璀璨、民生发达的中华人眼里,那跟野蛮人区别不大,当地的人在当时还过着穴居生活,穿着鸟兽的羽毛皮肤,或者植物的叶子,根本没有衣服,甚至有的当地人还吃生食物。
也不知道今天的奥利亚在狂妄什么,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中国都狂甩澳大利亚几条街,在他们还是野人的时候,我中华文明已经非常璀璨了!
在宋朝的时候,中华的最远领土应该是今天的南海及群岛,虽然如此,实际上,当时的南海群岛属于蛮荒之地,先不说南海,就说中华的海南岛,在宋朝的时候都属于蛮荒之地。
著名的大文豪苏轼、还有北宋变法的积极人物章惇等人都曾被贬到海南岛,那时没有更荒凉的地方可以贬了,才贬到海南,据说当时苏轼自己睡起一觉,在自己的床底抓到的虫蚁可以装满一陶罐。可见当时的海南是多么荒凉。
如果国家有精力、有财力,恐怕要做的事情不是武力征服澳洲,而是投入精力治理好、发展好我们的海南岛吧。
所以我们往南航行,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自然条件的优越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很多的船队到达过澳洲。
所以,我们中国人应该具有民族自豪感,浩瀚的中华历史文明,岂是这些历史很短的国家能够比的!他们的祖先还穿着树叶吃生肉的时候,我们泱泱中华已经能够航海周游世界了!这就是差距!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