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欧洲杯决赛央广,朱晓宇的工作经历
朱晓宇的工作经历
朱晓宇于2008年加入百瑞律师事务所。多年来,他为中国移动集团、中央电视台、央视国际、凤凰卫视新媒体、央广传媒、旅游卫视、人民教育出版社、贝瓦网、NBA等众多知名中外客户提供以知识产权为主的综合法律服务。他还多次代表中央电视台参与奥运会、世界杯、欧洲杯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媒体合作项目的谈判。
朱晓宇于2005年开始在浩天律师事务所执业。期间,他连续多年为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可口可乐、微软、摩托罗拉、柯达等知名中外客户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服务。
他曾代理多起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知识产权案件,包括电影《可可西里》被诉著作权侵权案、电影《无极》被篡改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短片著作权侵权案、“魔兽世界”网络游戏被诉字库侵权案、北方奔驰重车公司被诉“奔驰”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央视诉多家网站盗播“春晚”系列著作权维权案、央视诉多家网站盗播奥运会、世界杯等体育赛事节目系列著作权维权案、央视诉多家网站盗播央视纪录片系列著作权维权案、人教社诉多家教辅图书出版社系列著作权维权案、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被诉著作权侵权案等。
“互联网运动”能过好体育大年吗?
事实上,有很多数据证明,“体育大年”并非媒体圈生造的概念,它确实是一个有迹可循的财富密码。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奥成功后,国家统计局预计它所带动的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将在未来7年内平均每年拉动中国GDP增长0.3~0.4个百分点。2019年集中举办12项重大体育赛事的上海也做过类似的统计,发现“体育大年”带来了30.9亿元的直接消费,并拉动相关产业增长超过102亿元。
互联网产业似乎也遵循着这种周期性规律:2008年前后,薄荷健康与咕咚先后上线,前者推出了测量代谢水平、查询食物热量和记录卡路里的体重管理APP,后者的重心逐渐从智能硬件向线上平台转移,成为全国首款主打运动社交的手机软件;2014年前后,互联网运动领域再次迎来爆发,悦动圈、Keep成为了投资圈的香饽饽。
因此,在今年年初,很多人套用了这个经验,认为2021年“体育大年=财富密码”的公式将再次奏效。毕竟从6月开始,美洲杯、欧洲杯、东京奥运会、残奥会、12强赛、全运会等多项赛事相继展开,再加上已经进入赛事周期,将在2022年年初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体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赛事热点”是极端丰富,从业者们基本只需要考虑如何“转化”的问题。
那么这个判断是否正确呢?
这个问题似乎很难给出积极的答案。一方面,站在2021年已过大半的时间线上来复盘,今年看上去扎堆的“赛事”实际上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比如在疫情反复下,原定今年举行的成都大运会被迫推迟一年、国足的12强赛将主场迁到了西亚、中超和CBA仍然选择赛会制进行;白银越野赛事故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每年上千场的线下赛事也都遭遇审批难题,其中2021XTRAIL喀纳斯超级越野赛、江苏苏州吴中四季越野赛等赛事都被戛然中止。
在这种情况下,“赛事”带来的流量红利虽然有,但是否能够获得“扎堆”带来的效果——也就是通过连续不断地破圈形成一个稳定的增量来源,这就似乎要打一个问号了——甚至增加了额外的困扰,比如白银赛事事故后,社交媒体上不乏对“马拉松”、“越野”、“跑步”等运动的负面解读,这几乎直接影响着运动经济的路人缘。
另一方面与2008年、2014年相比,运动经济留下的空白似乎已经不多了。尤其是对于重视“拉新促活”的互联网行业来说,在运动监测、智能硬件、线上赛事等常规产品形态已经发育相当成熟的前提下,市场需求趋近饱和通常意味着两件事:做更难的生意,或者找更偏门的用户。
其实对体育产业来说,2021年的利好不仅仅来自于赛事。
例如前段时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就着重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方向。《计划》表示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对大多数人来说,国家的政策文件是枯燥的,但如果你了解这一纸文件背后蕴含的巨大机遇,那你可能会觉得它尤为亲切。
从时间线上来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并不是国务院关于“体育经济”进行的第一份规划。在这之前,国务院曾在2011年和2016年分别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将全民健身计划与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并行。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9万亿增长到2.948万亿。截至2019年底,我国体育场地总数更是达到354.4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17亿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2.08平方米。
这些数字,对应着我国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参与体育运动更加方便,为全民运动的普及和社会运动氛围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对于体育经济来说,则对应着消费者规模的扩大、画像的丰富、消费意愿的增强、消费频次的增加、停留在消费场景时间内的时间增长。
再回到《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所提及的内容,上面提到的数字基本都得到了“正面延续”,也就是说消费者规模、消费者画像、消费者意愿这些体育经济里最重要的变量会再次增长,在理论上是必然发生的事。
当然也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给与“线上”、“智慧”等关键词更高的权重。包括《计划》下发后相关部门的采访中,这些概念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有时候甚至会被媒体放在直接标题里,成为整篇论述的“主题”。
例如河南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赵峻就曾在采访中介绍,未来河南省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覆盖,加强全民健身设施智能化和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实现全民健身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
上海长宁区体育局局长王仁伟也曾对媒体表示,长宁区除了要实现各街镇“十五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全覆盖,也要加快长宁体育公共服务智慧化进程,实现场馆在线预定、在线管理、大数据分析和体育赛事的线上报名等功能。
因此理论上,如果2021年是一个利好体育经济的体育大年,那么在这一轮的体育经济周期里,最大的受益者最可能是那些已经完成了原始需求的线上改造、积累了足够线上用户的“互联网+运动”行业。
而从目前已有的数据来看,这个趋势似乎已经有了开头,并着重体现在两点:一个是人们喜欢的运动方式,看起来越来越受到“社交网络”的影响;另一点是很多小众的运动项目,开始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快速完成破圈,积攒下了足够支撑起商业化运行的市场基础。
(关于互联网行业能够参与到运动经济的哪些方面,我简单的做了一张图)
以刚刚过去的奥运周期为例,据央广网报道,在奥运会开始前,健身、垂钓、瑜伽等“非接触式”体育消费用户占比显著提升,其中大量新的“钓鱼佬”是邓刚、刘志强的忠实粉丝,将“盘老板”作为整个钓鱼体验的决定性因素;相应的,各类体育培训、赛事报名和场馆预定为代表的体育服务迅猛增长。
南京市奥体中心冰上运动俱乐部工作人员在采访中则表示,奥运会期间正常营业时,每天过来运动的顾客有两三百人,接近往年同期的两倍。
与之类似的是瘦身餐、轻食、健康饮食方案的崛起。
虽然有外貌焦虑、身材焦虑的争议,但近年来社交媒体上掀起减脂瘦身、局部塑形等“新时尚”确实是既定事实,大众以审美为由的体态修正诉求被刺激得愈发强烈,并转化为实打实的消费需求。尹正就依靠减肥这个人设在2021年拿下了#尹正我不配吃汉堡#、#尹正第三周吃了什么#、#尹正无效减肥#、#尹正喝醉偷吃午餐肉忘了味道#、#尹正减肥后吃到米饭的表情#等十多个上亿阅读量的热搜,然后“尹正同款”成为了各大运动健身博主、电商平台的文案热门选择。
总之赛事带动着消费者热情高涨,“互联网运动”产业也在这个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运动”这个硬核的场景,而是更接近于“健康”这个更广泛的概念。
据FastData极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达到4.35亿,比2019年增加2700万。而另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2月,超过7.8亿用户线上“云运动”,使用垂直专业健身APP的运动达人规模接近6000万。
那么互联网运动企业一定能够把这个趋势继续下去吗?答案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首先随着体育产业规模的增长,特别是当线下体育运动项目因疫情影响而陷入停滞的时候,互联网运动企业确实能够吃到增长红利。
整个互联网运动大盘也在增长。据FeatData极光数据显示,到2021年4月,国内运动健康APP活跃用户规模和打开率分从2019年的4836万,打开率8.4%增长为5479万,打开率11.5%。
再具体到每一个企业,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不想成为聚合类的大平台,那么能够到的红利也就十分有限了。而这就关系到一些普遍存在的,阻碍着整个行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
例如目前市场上主打运动、健康、健身标签的产品基本上都缺乏足够深的护城河。以薄荷健康为例,其从2007年开始深耕健康饮食十多年,旗下已拥有薄荷之心(功效型食品)、薄荷上选(健康零食)、薄荷有料(健康速食)、薄荷之森(儿童营养)四大健康食品子品牌,产品SKU数量超过200——按照官宣D轮融资时发布的通稿说法,投资人普遍认为“创立十余年以来沉淀的用户资产和良好口碑为其品牌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从市场表现来看,薄荷的“十年沉淀”是能够被复制的。例如2019年1月,Keep健康食品业务“Keep轻食”正式上线,到今天也同样分为了轻卡主食、健康零食、营养调理等三大系列,超70个SKU,换句话说Keep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顺利闯进了薄荷健康的的大本营。
其次,由于缺乏足够深的护城河,运动健康领域的许多服务也呈现出同质化的现状,比如咕咚、悦跑圈、悦动圈等产品在页面版块设置上基本都遵循着相同的逻辑。
(由于主要场景重合,可延伸的版块也大同小异)
当然同行之间拥有相似的产品形态肯定不是什么坏事,也不是新鲜事,除了运动健康之外,音乐、动漫、短视频、长视频 < lang="en">
朱晓宇的工作经历
朱晓宇于2008年加入百瑞律师事务所,多年来为中国移动集团、中央电视台、央视国际、凤凰卫视新媒体、央广传媒、旅游卫视、人民教育出版社、贝瓦网、NBA等众多知名中外客户提供以知识产权为主的综合法律服务。他曾多次代表中央电视台参与奥运会、世界杯、欧洲杯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媒体合作项目的谈判。
2005年开始,朱晓宇在浩天律师事务所执业,期间为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可口可乐、微软、摩托罗拉、柯达等知名中外客户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服务。
朱晓宇代理过众多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案件,包括电影《可可西里》被诉著作权侵权案、电影《无极》被篡改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短片著作权侵权案、“魔兽世界”网络游戏被诉字库侵权案、北方奔驰重车公司被诉“奔驰”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央视诉多家网站盗播“春晚”系列著作权维权案、央视诉多家网站盗播奥运会、世界杯等体育赛事节目系列著作权维权案、央视诉多家网站盗播央视纪录片系列著作权维权案、人教社诉多家教辅图书出版社系列著作权维权案、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被诉著作权侵权案等。
“互联网运动”能过好体育大年吗?
数据表明,“体育大年”不仅仅是媒体的炒作,它确实是一个有迹可循的财富密码。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奥成功后,国家统计局预计相关产业发展将在未来7年内每年拉动中国GDP增长0.3~0.4个百分点。2019年举办12项重大体育赛事的上海也发现“体育大年”带来了30.9亿元的直接消费,并拉动相关产业增长超过102亿元。
互联网产业也似乎遵循着类似的周期性规律。2008年前后,薄荷健康和咕咚相继上线,前者推出体重管理APP,后者专注于运动社交。2014年前后,互联网运动领域再次迎来爆发,悦动圈、Keep成为了投资圈的宠儿。
因此,许多人认为2021年“体育大年=财富密码”的公式将再次生效。从6月开始,美洲杯、欧洲杯、东京奥运会、残奥会、12强赛、全运会等多项赛事相继展开,再加上即将在2022年年初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体育经济发展需要的“赛事热点”十分丰富。
然而,情况并非那么乐观。疫情反复下,成都大运会延期,国足12强赛主场迁至西亚,中超和CBA仍采用赛会制,白银越野赛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深远。线下赛事审批也面临困难,一些大型赛事被叫停。
在这种情况下,赛事带来的流量红利虽然存在,但能否持续破圈形成稳定的增量来源,仍有疑问。白银赛事事故后,社交媒体上对“马拉松”、“越野”、“跑步”等运动的负面解读也影响了运动经济的路人缘。
此外,与2008年、2014年相比,运动经济的空白似乎已经不多了。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运动监测、智能硬件、线上赛事等常规产品形态已经成熟,市场需求趋近饱和意味着要么做更难的生意,要么找更偏门的用户。
除了赛事,2021年的利好还来自于政策推动。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方向。计划的目标是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9万亿增长到2.948万亿。截至2019年底,我国体育场地总数达到354.4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17亿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2.08平方米。
这些数字反映了我国体育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全民运动的普及和社会运动氛围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也意味着消费者规模的扩大、画像的丰富、消费意愿的增强、消费频次的增加、停留在消费场景时间内的增长。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给与“线上”、“智慧”等关键词更高的权重,这意味着线上运动将成为发展重点。相关部门的采访中,这些概念出现的频率很高,成为整篇论述的主题。
如果2021年是一个利好体育经济的体育大年,那么在这一轮的体育经济周期里,最大的受益者最可能是那些完成了线上改造、积累了足够线上用户的“互联网+运动”行业。
目前,人们喜欢的运动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交网络”的影响,一些小众运动项目也通过社交媒体快速完成破圈,积累了足够支撑起商业化运行的市场基础。
以刚刚过去的奥运周期为例,健身、垂钓、瑜伽等“非接触式”体育消费用户占比显著提升,体育培训、赛事报名和场馆预定等体育服务也快速增长。
瘦身餐、轻食、健康饮食方案的崛起也体现了人们对体态修正的强烈诉求,并转化为消费需求。
总之,赛事带动着消费者热情高涨,“互联网运动”产业不再局限于“运动”这个硬核的场景,而是更接近于“健康”这个更广泛的概念。
据FastData极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达到4.35亿,比2019年增加2700万。而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2月,超过7.8亿用户线上“云运动”,使用垂直专业健身APP的运动达人规模接近6000万。
互联网运动企业能否继续抓住这个趋势?答案仍充满不确定性。随着体育产业规模的增长,互联网运动企业确实能够吃到增长红利,整个互联网运动大盘也在增长。
但对于单个企业来说,红利十分有限。运动、健康、健身领域的许多产品缺乏足够深的护城河,很容易被复制。例如薄荷健康的“十年沉淀”,Keep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追赶上来。
运动健康领域的许多服务也呈现出同质化的现状,咕咚、悦跑圈、悦动圈等产品在页面版块设置上基本相同。
尽管同行之间拥有相似的产品形态不是坏事,但工具导向的大产品框架下,用户仍然大量处于用完即走的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流量沉淀。
为了在市场中形成差异化,互联网运动产品都尽可能地让自己“偏科”,把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例如咕咚专注跑步,薄荷健康围绕健康饮食,Keep立足室内健身。
这种垂直化的运营方式解决了一部分产品特色的问题,但同时也导致目标用户的范围变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些运动产品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用户培养路径。
例如,咕咚通过推荐专业运动内容,逐步培养用户的运动心智和认知,并通过简单易得的赛事让用户获得成就感,以此增加用户参与感、归属感、氛围感,最终形成用户与平台的粘性。
这种逻辑是培养用户需求,然后为这些需求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平台培养用户的运动习惯,用户养成习惯之后产生的消费支撑起平台的营收。
这种逻辑整体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平台想要扩展业务的时候就会发现,因为平台培养的用户过于垂直,其消费需求也因此被固定。即使一个平台增加了产品服务,但平台上的用户可能并不需要你新增的东西,这就形成了你可能有很多产品,但赚钱的仍然是早期的核心业务。
近两年,互联网运动健康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超级猩猩、乐刻、觅幂、Fiture等公司在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推动着行业的发展。
超级猩猩的“不办年卡、没有推销、专业教练、按次收费”的全新健身模式受到年轻用户的喜爱。
乐刻通过健身房数字化管理,在线运营、教练和课程供应链、数字化用户资产等维度对健身房进行数字化改造,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保障了品质的稳定。
觅幂则致力于打造一个链接教练、健身房与用户的移动互联网运动健身平台,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健身场馆、教练和课程。
健身镜的出现也为家庭健身场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Fiture、咕咚、动魅科技、乐刻运动等公司都推出了健身镜产品,华为、苏宁、海尔等科技企业或传统家电厂商也加入了这一市场。
除了健身镜这种新产品之外,互联网运动产品里的传统模块也进入了被改造的周期里。例如“线上赛事”出现了“对赌赛事”的玩法,用户之间约定目标赛事,参与者缴纳报名费,完赛者瓜分未完赛者的报名费。
这种玩法此前流行于微信打卡社群,现在可以通过小程序等方式实现产品化。
总之,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体育赛事也不断推动人们运动热情。家庭健身和线上赛事正在培育出一些全新的服务和市场机遇。
除了体育赛事丰富,教育培训商业双减政策落地后,素质教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课外体育培训也正在成为新的风口。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